成都:知·美术馆开馆
2014-08-08 来源: 东莞市勘察设计协会 阅读:0次
说起隈研吾,可能很多人会觉得陌生,但提起北京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也许很多人便会眼睛一亮地说“晓得”,竹屋的设计者正是这位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近年来,在高速发展的中国,隈研吾已参与了多个项目。今夏,他把设计作品首次呈现在四川——近日,由他设计的知·美术馆在成都新津开馆,隈研吾也亲临现场,引发众多文艺界、设计界人士赶赴老君山下“追星”。
据悉,知·美术馆也是目前隈研吾在中国设计的唯一的美术馆建筑。这地处新津县老君山下的四层建筑,总建筑面积约2500平方米,远看呈深灰色,并不显眼。走近后,才发现玄机:外立面悬挂的是用特殊材料的绳线串联的深灰色瓦片,建筑周围是灵动的水面,一静一动,使整个建筑物外形既有流畅的动感,又有含蓄内敛的气质。
作为著名建筑师,隈研吾的建筑设计理论最重要的是“让建筑消失”。通常他让建筑消失的方式就是与自然融合。在这一项目中,隈研吾正是通过水来衔接天与地,让建筑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隈研吾的许多作品,以意境名世,外形含蓄、内敛,富有禅意。知·美术馆也不例外。当日,晴空高照,云影、瓦影投射在粼粼水面,空间在无形中变化、流动,仿若有一种韵律蕴含其中。
也许这种韵律正是隈研吾在成都感受到的“一种汉诗的韵律”。从小对中国汉诗感兴趣的隈研吾,不仅知道成都,“杜甫曾生活在这里,他和李白都写过许多有关成都的诗篇”,还知道“汉诗讲究平仄,讲究节奏的变化,讲究起承转合,这种有规则的变化,也是整个亚洲文化的特征”。在隈研吾眼里,建筑与汉诗是相通的,“都是先有一定规则,在规则中又有一种感发人的力量。”
走进美术馆,则会发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上下通透的结构,在临水的一面,有宽宽的长廊螺旋上升连接各层展示厅,窗外的山水也随之步移景异。炽烈的阳光被外立面的瓦片过滤成块,使得建筑内部覆盖着柔和的光线和星星点点的阴影。
对于这座充分体现了当地自然山水韵律的美术馆,隈研吾显然有些偏爱,他把这一作品放在自己最新的建筑作品集封面。他希望,“它能成为一个最能代表成都文化和地域特征的美术馆,成为一个无愧于这个地方的作品。”
在隈研吾看来,美术馆无论是公营的还是私营的,除了要收藏和展示静态的作品,更重要的是进行一些与在地居民互动的活动,成为一个艺术交流的场所,“有了人的活动,更能焕发其生命力。”
当日,作为知·美术馆的首展,另一位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大师、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原研哉带来了他发起策划的《设计:为了爱犬》展,借由重新观察狗而重新观察自身及周边环境的理念让观者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