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市勘察设计协会

吴良镛:坚守文化遗产阵地

2012-02-27     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    阅读:0

        他曾是梁思成3个月“短期”徒弟,他曾在八旬高龄时为保护我国的文化遗产而奔走呼号。他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上的研究与实践已广为人知,而他对保护文化遗产的不遗余力更让人为之敬仰。2月14日,他登上了人民大会堂的主席台,接受了201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就是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两院院士、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吴良镛。

    
  传统与时代相融

      1945年,由于吴良镛在建筑方面的才华,从未谋面的中国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看重了他,托人带信约见了他。怀着对建筑设计的无限梦想,23岁的吴良镛接受了梁思成的邀请,成为了清华大学第一位建筑系教师。

      在吴良镛看来,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历史的积淀,既是宝贵的物质财富,又蕴含着精神内涵。特别是在我国,随着历朝历代社会动乱中的迁徙流失,能够流传下来的文化遗产更显得弥足珍贵。因此,吴良镛提出了“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念,即将遗产保护与建设发展统一起来,不仅要保护文化遗产原有的风范,又使新建筑具有时代风貌。

      这种理论在上世纪80年代吴良镛主持北京菊儿胡同整治工程中得到验证。吴良镛为菊儿胡同“量体裁衣”,设计了两条南北通道和东西开口,解决了院落群间的交通问题;同时,利用连接体和小跨院,与传统四合院形成群体,保留了中国传统住宅重视邻里情谊的精神内核;此外,在建筑形式上,吴良镛借鉴了南国建筑明朗亲切的色调,带给北国来自水乡的清新秀丽。

      在此前后的北京白塔寺地区旧城改造规划设计、中国历史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前期方案和北京汇通祠修复工程等诸多项目中,这种“积极保护、整体创造”的理念始终为吴良镛所坚持。

     
传承与发展相济

      在不断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改造实践中,吴良镛深刻地认识到文化遗产的建筑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传承作用。“再怎么全球化,中国建筑不能忘了本土文化。”吴良镛这样说。在他看来,建筑师应全方位地认识人居环境。特别是针对中国不少地方沦为外国建筑师“试验场”的话题,吴良镛认为,并不应该反对外国建筑师参与中国建筑设计,而应关注土地一旦被占用、不合理的城市结构一旦摊开是否会对城市未来发展造成极大被动。

      从1993年起,吴良镛将他的“人居环境学”理念一一记录下来,并最终于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领衔起草了《北京宪章》,提出了引导建筑师全方位地认识人居环境的方法论。《北京宪章》以中、英、法、俄、意5种语言发表,被誉为世界现代建筑史上重要的宪章之一。

      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2005年7月中旬,吴良镛与舒乙、郑孝燮、傅熹年等11名学者联名上书,致信国家主席胡锦涛:“我们认为,通过设立‘文化遗产日’使人民群众更多地了解祖国文化遗产的丰富内涵以及国家对保护文化遗产的各项政策,关注文化遗产的保护动态,自觉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行动,既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保障人民群众分享文化资源、参与监督文化遗产保护的权利和义务。”几天之后,胡锦涛对来信作出批示,国务院办公厅随即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提出意见,中国的“文化遗产日”终于诞生。

      “我们不仅要保护已有的文化遗产,还要重视当今的城市与地区的文化创造,最终为人们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吴良镛就是这样坚守着文化遗产保护阵地,为融入传统文化精髓的中国建筑而上下求索。

上一篇:

80年红瓦下的“玻璃别墅”(组图)

下一篇:

保护古建筑 留住一座城市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