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独具特色的白塔古建艺术
2013-05-09 来源: 甘肃日报 阅读:0次
“白塔的木匠,五屯的画匠”,这是一句在永靖当地流传很广的民谚。白塔寺位于永靖县境内,原系河州北乡白塔寺川。这里自古出木匠,而且技艺代代相传。2008年,白塔古建筑艺术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白塔木匠手艺如此高超,在民间流传着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相传木匠始祖鲁班在炳灵寺开凿石窟、雕刻佛像、修天桥、造佛阁,功成之后,驾云东去。途中,不慎将一斧子丢于黄河岸边的白塔寺川。自此,白塔寺川名匠辈出,而且个个技艺精湛,声名远扬。
故事也罢,传说也好,倒不如说河州北乡曾是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的要冲,中西文化的碰撞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激起了绚丽的文明火花是真。这里是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中原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相互影响融合,使这里的文化呈现出南北交融、古今并存的显著特点。元、明以来,中原的封建统治者对边疆各民族多采用怀柔、羁縻政策,使这里宗教繁荣,大修寺院之风也随之兴起。同时,西北民族杂居,战争不断。战争中各种建筑首当其冲受到破坏,往往出现建了毁、毁了建的现象。故此,白塔木匠的修建从未间断过,这也在客观上使之摆脱了“营造法式”的束缚,能够尽情发挥艺术想象,修建官式、藏式、回式、回汉结合式、藏汉结合式等风格迥异的建筑,并在此基础上有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改革开放以来,经白塔木匠之手建造的古典建筑遍布西北大地,有敦煌大佛阁、月牙泉月牙阁、兰州“四库全书”文溯阁、天水伏羲庙先天殿等。
刘氏传人刘才发,是白塔掌尺中脱颖而出的一位年轻佼佼者,其代表作为青海西宁凤凰山扎麻隆王母娘娘大殿,新建青海著名风景区岗山脚下的岗山大寺。其主体建筑大经堂,一、二层为藏式建筑,三、四层为汉式垂檐歇山。在二层层面设计了4个吉祥楼阁,即美观,又遮挡了雨水,融观赏性、实用性于一体。其中,三层为“一柱五梁”,俗称“起脊握角”,甚为新奇。更为奇特的是,全殿雕刻立体缠柱龙80条,穿云龙220条,每条龙都栩栩如生。
高永发是永靖县三塬高白村人,是高白掌尺中的第八代传人。因所建工程质量好,技艺高,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先后修建了兰州文庙、永靖城隍庙、张掖肃南隍庙、青海乐都许家寨庙、青海同德县德乾寺等。高永发善纳众人所长,不但掌握了藏式、回式、汉式建筑的技巧,而且还擅长古建维修,是位白塔掌尺中的多面手。
作为弥足珍贵的一门艺术,白塔古建筑艺术受到人们的重视。永靖县多方筹集资金对白塔古建筑艺术做了许多挖掘、抢救、保护继承工作。县上成立了永靖县古典建筑公司,组织白塔木工外出承接工程,对县内白塔木工及白塔木工所建青海、西藏、宁夏、内蒙古、四川、陕西、新疆及省内主要精品建筑进行了全面深入普查,并将三塬镇、岘塬镇、盐锅峡镇和西河镇列为白塔木工重点保护点等保护措施。
如今,县上还将白塔木匠定为劳务输出主打品牌,白塔木匠的足迹已遍及北京等15个省区市,甚至漂洋过海,到了日本。
白塔木匠独具特色的古典建筑和木工技艺,是历代工匠集体智慧的结晶,尤其是他们创造的藏汉结合、回汉结合的古典建筑造型,不仅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建筑形式,而且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和艺术成就,具有其他建筑形式所无法取代的特殊价值。